《纲要》指出:“教育环境的组织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在幼儿动作发展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有效地让幼儿在这段时间中积极投入参与活动,得以充分锻炼,除了制定必要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目标以及教师的指导外,在其活动中如何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环境创设和提供各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中,我根据小班孩子动作发展及季节变化的特点,创设了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自发生成。经过实践,我对幼儿园小班如何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感受。
一、 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幼儿园内自然环境,设置活动区域
户外体育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建立是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设区域。
首先,充分利用塑胶场地周围的大型玩具,创设“小乌龟找妈妈”“黑猫警长游戏城”等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练习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发展幼儿钻爬、攀登等技能和大胆勇于探索等能力。
其次,我们将塑胶场地按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为主进行区域划分。如:将场地分割成三大块,一块场地创设“解救羊羊”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一块场地创设为“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另一块场地设置为“东海水晶城”的玩车游戏区,创设难易不同的道路,结合逛水晶城的情景内容,发展幼儿各种基本动作和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等品质。
再次,利用场地周围的小路,开设“打怪兽”、“套圈”等游戏,进行投掷、向目标物投准等动作练习,发展幼儿投掷技能。
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发挥区域的最大功能,才能极大地丰富幼儿活动内容,让孩子更积极、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
同时,还根据连云港地区四季气候变化鲜明的季节特点,及时增减了“沙水区”等符合季节特点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建立,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孩子活动得更积极、更愉快了。
二. 多维度的提供活动材料,创设适合孩子的区域活动环境
活动材料作为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维度”三个字是我提供活动材料的定格,即为幼儿各个活动区所提供的各种材料尽量显示多种特性。
(一)自然性
孩子喜欢自然材料,喜欢富有野趣的运动。结合农村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农村的宝贵自然资源,制作了许多具有农村特征的“自然玩具”。如:用竹子制成了竹推车、竹扫笆等,这些器材在走跑区中是最受小班孩子喜欢;又如:用废旧凉席缝制的“钻筒”在钻爬区则成了孩子们练习钻爬的“小坦克”;而小女孩则对扁担、畚箕、小筛子“情有独钟”,模仿成人在小山坡上搬起“货物”来......这些制作简单,富有野趣的自然材料的提供,符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经验,玩起来也就特别带劲。
(二)丰富性
即在各个区域活动内提供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和玩具,以供幼儿选择和使用。
1.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如“跳跃区”提供羊角球、小布袋、弹跳床等发展跳跃动作的材料;“抛投区”则提供软球、沙包、小流星、纸球等发展抛投动作的材料。
2.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如“球类区”除了提供皮球、大滚球、软球、足球、篮球等外,还同时提供了可乐瓶、羽毛拍、呼啦圈、足球门等辅助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搭配。
(三)层次性
如何吸引不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的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并得到不同的发展?具有不同层次性的活动材料提供和使用是关键因素。我们在各区域的材料投放时,针对游戏特点和幼儿动作发展,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供幼儿尝试。如:幼儿刚开始参加区域活动时,我们在每个游戏区内创设几条同内容的比较简单的道路让幼儿探索。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不断更换材料或增加游戏难度,如:增加不同的道路供幼儿自主选择、在跳跃区内把绳索放高一些等,通过材料增加创设情节、器械的调节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强度和密度,使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一条波浪曲线。如“平衡区”中,我为幼儿创设了有接触面较大的长凳,也有较小的树桩;有用竹梯和轮胎组合的具有一定高度的竹桥,也有用高度较低的平衡木组合成的木桥;有固定平衡台,也有晃动的平衡木等。这些大小、高低、动静不同功能的材料,为不同的基本动作发展水平、不同运动能力的幼儿提供了充分选择不同难易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提高。
(四)趣味性
在区域活动中,有趣的材料会引发幼儿的热情和积极性。年龄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如:在“走跑区”中,我给幼儿创设了用纸盒(纸板箱)装扮成的漂亮小车。颜色鲜艳的小车吸引了较多的小班孩子,他们推着“彩车”,模仿成人的动作,在小山坡上、草地上自由地走跑。“钻爬区”里用泡沫板制成的“动物脚掌”,形态可爱,幼儿套着带有响铃的“动物脚掌”在草地上爱怎样爬就怎样爬。教师以游戏的角色扮演熊妈妈带着孩子到森林里散步,孩子被快乐的游戏和运动材料吸引了,活动起来兴趣盎然。
三. 注重活动过程引导,营造师生互动的活动氛围
区域性活动是放开幼儿的手脚,而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则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帮助者,注重的是活动过程的引导。
小班孩子不同于中、大班的孩子,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适宜的指导,吸引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呢?
1.以玩伴的身份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在幼儿的体育区域活动活动中肩负着双重身份,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不露声色、不露痕迹地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与幼儿融为一体,他们会感到很亲切。这样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如幼儿在车类里玩骑小车,当“小司机”们玩久了,觉得单调,兴趣下降时,我便以“司机”的玩伴的身份共同参与,启发幼儿用“小树”-八宝粥瓶、饮料瓶等障碍物“造”一片绿绿的小树林。教师以玩伴的语言引导孩子:“今天,我们小司机运货要穿过一片漂亮的小树林,大家出发吧。”“小司机”们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这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
2.丰富的角色语言与角色情节的运用。
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而老师的语言引导则应更趋于角色化。
(1)以小班孩子能接受的角色语言,适时介入指导。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如果用命令式或较直接的言语指导,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我就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进行拟人化,如:皮球宝宝,米袋宝宝等。幼儿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乐意去尝试。
活动中,幼儿也更乐意接受形象,有趣的角色性语言。如在“钻”的区域中,我在网上穿了许多小动物串铃。幼儿被吸引住了,纷纷去尝试,自由地钻来钻去,小铃发出“叮叮”响。我提醒他们不要让小铃发出声音,头要放低,慢慢地钻过去,可是幼儿不置理睬。这时就需要“语言艺术”了。“哎呦,这些都是炸弹啊!碰到了会爆炸,怎么办呢?”“怎样钻过去炸弹才不会爆炸呢?”于是,幼儿纷纷扮演起了解放军,小心翼翼地弯下腰、低下头,钻的技能也就学会了。
(2)有针对性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性区域环境,激发幼儿活动激情。
从小班幼儿兴趣爱好来看,他们喜欢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性游戏内容,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如:我们针对幼儿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创设“解救羊羊”这个游戏,提供了羊羊图片、塑料砖、自制小树、长木板、轮胎、梯子、弧形塑料条、小木条、弓形玩具等材料,在穿过树林,走过独木桥,越过沼泽地等场所,将“羊羊”从“灰太狼”家救出。在这样充满童趣的情景性游戏中,幼儿兴趣十足,玩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发展幼儿走和平衡等动作,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
再如:结合社会热点,我们创设“逛东海水晶城”游戏,提供小树、轮胎、用粗麻袋席子等自制道路、小木桥、自制大牛奶盒拖车、小推车、拖拉车、自制小房子、背篓、各国标志性产品等材料,通过让幼儿以开车去旅游的情节,尝试走不同的道路,感知各国的风俗,感受游戏的快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参与世博、了解世博,并培养幼儿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情境性区域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幼儿互相间的影响。
孩子具有一定的潜能。为了使每个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指导幼儿活动时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针对性的引导。例如: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幼儿,我往往采用鼓励性、启发性的方式。如“你今天和几个玩具宝宝做了朋友?”“和每个玩具宝宝都做做好朋友,好吗?”以鼓励他们去尝试新器材,增强活动能力。而总有一些孩子胆小内向,不原参与活动。我就因人而异,有时运用指向性的语言引导。如:“皮球宝宝没有朋友找它玩,真伤心!你和它玩玩,交个朋友好吗?”有时干脆鼓励能力强的孩子和能力弱的孩子结伴活动。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在伴活动中让他们互相模仿、相互学习、互相带动、互相激励,共同享受活动的乐趣,以求得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提高幼儿的动作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能力,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不乏为一条有效途径,其中在活动环境材料创设和投放上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本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宗旨,让环境和游戏材料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利用,使幼儿体育活动的过程得到优化,以提高小班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不同身心状态的幼儿都能得到健康发展!